艾灸的历史已经非常长远,在大概2000年前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艾灸的说法,1800多年前,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中说:“身大热,反欲得衣者,寒在骨髓。”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,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,表明体内寒气很重,寒邪都到骨髓了。夏季艾灸除湿排寒很重要
!别怪我没告诉你哦。
张仲景是《伤寒论》的作者,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,疾病以寒邪为主,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。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,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,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湿邪。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,主要是以湿邪为主。湿为阴邪,遏伤阳气,阻碍气机。换句话说,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。
湿性黏浊,如油入而!体内湿气重了,吃再多的药,打再多的针也是不嫌够的!而这时候如果你艾灸,就会发现祛湿太轻松,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艾灸后皮肤表面出现水汽、水泡,正是快速祛除我们体内湿气的表现!
艾灸纯阳真火,有效祛除寒湿
本草纲目里就有记载艾叶取太阳真火,可以回垂绝元阳。服之则走三阴,而逐一切寒湿,转肃杀之气为融合。灸之则透诸经,而治百种病邪,起沉疴之人为康泰,其功亦大矣。谷雨后,空气湿度加大,养生重在祛湿。我们用艾灸来祛湿,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。因为艾灸的开郁、补阳气作用,可以快速运化湿气,蒸腾湿气,就像太阳蒸发湿气一样!
寒湿气通过以下5大穴位进入体内:
肩颈部的“大椎穴”:从“大椎穴”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肩颈酸痛、肩周炎、颈椎病、头晕头痛、失眠多梦。
前胸的“膻中穴”:从“膻中穴”进入的寒湿气容易我们的乳腺肿痛,乳腺管道阻塞,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症状。
肚脐部位的“神阙穴”:从“神阙穴”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存积在我们盆腔,特别是女性,当盆腔内的“寒湿气”重时,就容易引起我们妇科各种疾病,比如:妇科炎症,月经不调,经血不畅,痛经,血块,子宫肌瘤,卵巢囊肿,不孕不育症等。
腰部的“命门穴”:从“命门穴”进入的“寒湿气”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,腰膝酸软,各种肾虚,性功能下降等症状。
脚底的“涌泉穴”:从“涌泉穴”进入的“寒湿气”容易往上流动,容易引起膝关节酸痛,风湿关节炎等症状。
所以,避免寒湿、排寒祛湿非常重要,请在日常生活中护住这五大穴位,胸背腰腹足底部。